02
2024
-
08
食蟹猴MCAO模型-产品标准
食蟹猴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产品标准规范
1 脑卒中的概念
脑卒中又称中风,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5%,出血性脑卒中约占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上下肢偏瘫、面瘫、言语不清等。
2 大脑中动脉M1段缺血再灌注的依据
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是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大多数患者在卒中后48小时内会得到溶栓治疗,再灌注会导致脑组织进一步损伤;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根据解剖结构可分为M1、M2、M3、M4,其供血区域越往后越小,因此采用开颅法短暂夹闭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缺血再灌注食蟹猴脑卒中模型拟临床缺血性脑卒中。
3 模型构建流程
4 造模方法
建立食蟹猴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动物吸入性麻醉,自左侧眶缘后外侧1 cm、颧骨颞突上缘处,至左侧上颞线、眶缘后2 cm处的切开头皮、皮下组织,分离颞肌、筋膜、骨膜,显露颅骨。环绕蝶骨嵴外侧部切开颅骨2×2 cm;打开硬脑膜;充分解剖暴露MCA M1起始端,用无损伤血管钳夹闭MCA M1起始端,夹闭1 h后松开血管钳恢复血流,缝合肌肉和皮肤。假手术组除不夹闭大脑中动脉M1段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一样。
图1:食蟹猴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示意图。
5 成模标准
5.1 行为学评分
术前、术后1、3、5、7天,根据《食蟹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Hua zhu et al, 2011)进行行为学评分,见附录A。模型组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动物。
图1:MCAO术后动物的行为学评分。(1)假手术组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1天时略高,随后逐渐恢复正常。(2)模型组动物在MCAO术后1~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在术后第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到峰值;各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依达拉奉干预组动物在MCAO术后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各个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5.2 MRI扫描
在术前、MCAO术后3和7天进行MRI扫描,扫 描 序 列 有 T1WI、 T2WI、 T2W FLAIR、DWI,扫描结束后观察动物的苏醒情况,以及动物的精神行为状况。用 Weasis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分别用T2W FLAIR和DWI序列分析水肿体积,每层水肿体积为该层水肿面积和层厚的乘积,各层的水肿体积之和为总的水肿体积。假手术动物应无水肿体信号,模型组动物的脑水肿体积应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动物。
图2:MRI扫描T2W FLAIR序列和DWI序列结果。(1)假手术组动物在术前无异常信号,术后1天有轻微水肿,3天实基本无异常信号。(2)模型组动物在术前无异常信号,术后3天和7天水肿体积与假手术组比显著升高。(3)依达拉奉组在术前无异常信号,术后3天和7天水肿体积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5.3 TTC染色
在手术后的第8天,对动物实施安乐死,取下大脑,冠状方向切片,每片脑组织的厚度为4 mm,用2% TTC,固定后用扫描仪扫描组织片,ImageJ进行图片分析,测量梗死面积,每层梗死体积为该层梗死面积和层厚的乘积,各层的梗死体积之和为总的梗死体积。假手术组动物应无梗死体积,模型组动物梗死体积应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动物。
图3:脑组织梗死体积统计。(1)假手术组TTC染色呈现红色,无梗死体积。(2)模型组TTC染色正常组织呈现红色,梗死组织呈现白色,梗死体积显著大于假手术组。(3)模型组TTC染色正常组织呈现红色,梗死组织呈现白色,梗死体积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附录A
(规范性)
类别 |
神经功能 |
分数范围 |
意识 |
正常警觉性,有强的攻击性和逃离倾向 |
0 |
有意识但情绪稍低落,尚有较强的攻击性 |
2 |
|
有意识且有较弱的攻击性 |
4 |
|
有意识且有轻微反抗和明显逃离倾向 |
6 |
|
有意识但情绪低落且不反抗 |
8 |
|
昏昏欲睡,声音刺激能唤醒 |
10 |
|
昏昏欲睡,声音刺激能睁眼 |
16 |
|
昏迷,持续声音刺激能唤醒 |
20 |
|
轻度昏迷,仅有反射运动 |
24 |
|
深度昏迷,没有运动 |
28 |
|
骨骼肌肉协调 |
正常,行走正常 |
0 |
总体运动协调性有轻微异常(共济失调发生为一过性间歇性) |
2 |
|
最小程度的共济失调,步态有轻微异常 |
4 |
|
共济失调,但能攀登铁笼 |
6 |
|
受到威逼刺激能够行走,攀爬困难 |
8 |
|
本能地站立,行走几步就倒下 |
10 |
|
坐着(不能站立),受到威逼刺激只能旋转身体 |
12 |
|
坐着或趴着(不能站立或长时间保持坐姿),对威逼刺激有反应 |
14 |
|
只能侧躺或仰面躺,对威逼刺激有反应 |
16 |
|
没有活动,对威逼刺激几乎没有反应 |
18 |
|
感觉系统(0-22分) |
L/R |
|
面部反应 |
面部对威逼刺激都有协调反应(攻击,威胁,躲避,示好等) |
0/0 |
面部对威逼刺激的协调反应性降低(攻击,威胁表情明显减少) |
1/1 |
|
面部对威逼刺激的协调反应性明显降低(示好表情明显减少) |
2/2 |
|
感觉缺失,接触刺激面部任何部位都没有反应 |
3/3 |
|
耳颤反射 |
耳朵颤动能力正常 |
0/0 |
动耳朵能力轻微降低,对声音刺激有动耳反应 |
1/1 |
|
耳颤反射 |
动耳朵能力明显降低,对声音刺激没有动耳反应 |
2/2 |
感觉缺失,接触刺激时不表现出耳朵颤动 |
3/3 |
|
疼痛反射 |
脚趾对接触刺激有完全、快速的收缩反应 |
0/0 |
脚趾对接触刺激有较快速的收缩反应 |
1/1 |
|
脚趾对接触刺激有较慢的收缩反应 |
2/2 |
|
脚趾对接触刺激有弱的、慢的、不完全的、不协调的收缩反应 |
3/3 |
|
脚趾对接触刺激有极弱的、慢的、收缩反应 |
4/4 |
|
感觉缺失,脚趾对接触刺激没有收缩反应 |
5/5 |
|
运动系统(0-32分) |
L/R |
|
手 |
正常 |
0/0 |
轻微运动障碍(速度稍慢、力量稍弱、准性稍差) |
1/1 |
|
力量/技巧减弱(运动障碍相对明显) |
2/2 |
|
较重度的运动障碍(速度很慢、力量很弱、准性很差)或不动 |
3/3 |
|
麻痹/无运动能力 |
4/4 |
|
腿 |
正常 |
0/0 |
轻微运动障碍(速度稍慢、力量稍弱、准性稍差) |
1/1 |
|
膝盖弯曲站立(运动障碍相对明显) |
2/2 |
|
较重度的运动障碍(速度很慢、力量很弱、准性很差) |
3/3 |
|
能动,但不能站立 |
4/4 |
|
能动,不能站立,但几乎不动 |
5/5 |
|
麻痹/无运动能力 |
6/6 |
|
手指 |
正常 |
0/0 |
轻度痉挛和无力(表现为手指抓握时有翘指) |
1/1 |
|
中度痉挛和无力(表现为手指抓握时有持续翘指) |
2/2 |
|
明显痉挛和无力 |
3/3 |
|
脚趾 |
正常 |
0/0 |
轻度痉挛和无力(表现为脚趾抓握时有翘趾) |
1/1 |
|
中度痉挛和无力(表现为脚趾抓握时有持续翘趾) |
2/2 |
|
明显痉挛和无力 |
3/3 |
|
总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