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4
-
08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自发)食蟹猴模型-产品标准规范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自发)食蟹猴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概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导致的,以肝细胞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1)部分病人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症状;(2)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NAFLD患者病理呈现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为主要特征。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制
由于NAFLD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病机制包括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免疫系统紊乱诱导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
自发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遗传因素较为密切,NAFLD的遗传生物标记包括DNA序列变异,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中的PNPLA3基因突变,使其突变蛋白在脂滴中积累并诱导肝脏脂肪变性,导致甘油三酯在干细胞聚集从而诱发NAFLD生成。
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过度摄入高脂肪饮食,导致肝脏中脂质的大量积累,脂质从头合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如单酰甘油和二酰甘油等,引起肝细胞代谢紊乱、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除此之外,高脂肪饮食同样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使外周脂解、肝摄取游离脂肪酸(FFA)增加,引起细胞β氧化产生过多ROS,造成肝细胞损伤,促进脂肪性肝炎的发生。
3 模型构建流程
4 成模时间
(1)自发:经过动物筛选即可判断动物模型情况。
(2)模型构建:经过高脂饲料喂养,6个月可成模。
5 自发模型筛选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特性主要表现为肥胖、中年年龄,通过这一特性挑选可能存在脂肪肝的动物,再进行B超检查来确认脂肪肝情况。动物筛选标准为:年龄≥8岁,体重≥8.0 kg,BMI≥40,B超提示为脂肪肝。
6 高脂饲料诱导成模标准
6.1 生理指标
高脂饲料造模3个月,动物体重、腹围、皮脂厚度、BMI升高,3个月后指标维持稳定。
注:“*”代表与0 mth比较,0.01<*P<0.05;**P<0.01。
图1:高脂饲料饲养造模后动物生理指标变化。(1)动物体重、腹围、皮脂厚度、BMI在0到3个月升高。(2)动物体重、腹围、皮脂厚度、BMI在3到6个月趋于稳定。
6.2 血生化指标
通过给高脂饲料造模,根据动物血生化指标分析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验证高脂饲料诱导构建NAFLD模型后,动物出现血脂、肝功能异常。
注:“*”代表与0 mth比较,0.01<*P<0.05;**P<0.01。
图2:高脂饲料诱导NAFLD模型猴的血生化指标变化。(1)高脂饲料喂养6个月后,NAFLD模型猴的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碱酯酶(CHE)显著升高。(2)高脂饲料喂养6个月后,NAFLD模型猴的空腹血糖(FP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基转移酶(γ-GGT)有上升趋势。
6.3 B超指标
通过给高脂饲料造模,根据动物B超分析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肝脏变化,验证高脂饲料诱导构建NAFLD模型后,动物肝脏存在脂肪肝情况。
图3:高脂饲料诱导NAFLD模型猴的肝脏B超变化。高脂饲料喂养6个月后,NAFLD模型猴的肝叶偏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后方衰减,肝肾区回声反差存在,肝脏存在脂肪肝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