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D Services
研发服务

组织病理学实验
• He染色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 |
苏木精(hematoxylin)是阳离子染料,能够将细胞核内的嗜碱性物质染成蓝紫色。 |
![]() |
伊红(eosin)是阴离子染料,能够将细胞质和胶原纤维等染成粉红色。 |
一张做工精良的HE切片是病理医生得以做出正确诊断的关键。HE染色是目前国内外病理诊断上广泛采用的常规染色方法。切片质量的好坏,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的及时与准确性。
• Tunel染色 Tunel染色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凋亡细胞的DNA双链断裂或一条链出现缺口,产生一系列3’-OH末端,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作用下,将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生物素所形成的衍生物标记到DNA的3′末端,从而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TUNLE染色是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完整的单个凋亡细胞核或凋亡小体进行原位染色,能准确的反应细胞凋亡最典型的生物化学和形态特征。 • Masson染色 丽春红酸性品红-苯胺蓝染色,是用于检测动物组织中胶原纤维的一种染色方法之一,能够将胶原纤维染成蓝色,肌纤维、和红细胞呈红色,可用于鉴胶原纤维和肌纤维;并显示各种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及纤维化程度。
|
• 天狼星红染色 天狼猩红和KWS都是强酸性染料,易与胶原分子中的碱性基团结合,吸附牢固。偏振光镜检查,胶原纤维有正的单轴双折射光的属性,与KWS-天狼猩红结合,可增强双折射,提高分辨率,从而区分两型胶原纤维。未脱钙骨组织切片经天狼猩红染色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胶原纤维呈红色或鲜红色,其他呈黄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Ⅰ型胶原纤维呈强橙黄色或亮红色,Ⅲ型胶原纤维呈绿色。 • 油红O染色 油红O对脂滴的染色机制一般认为是物理学上的溶液作用或吸附作用,借溶液作用使脂质染色,即油红O先溶于60%异丙醇中,然后切片浸入油红O染液中时,油红O在组织脂质的溶解度较60%异丙醇中的溶解度高,所以在染色时油红O从60%异丙醇中转移入脂质中使脂滴显示红色。
|
• 番红-固绿染色 番红-固绿染色(软骨)在涉及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形态学研究中,常需联合使用多种染料以显示其组织学结构。其中,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番红O(safranin O)-固绿(fast green)染色因可以直观反映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和骨组织的结构而备受青睐。软骨呈红色,成骨呈绿色。 • 免疫荧光染色 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这两种方法总称免疫荧光技术,因为荧光色素不但能与抗体球蛋白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各种抗原,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抗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抗原技术很少应用,所以人们习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或称为免疫荧光技术。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
|
• 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 电镜检测 超微病理是运用电子显微镜高分辨力,看清原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细胞膜、细胞质内的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细微结构及其病理变化,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技术。
|
• 尼氏染色
尼氏染色发明于1892年,是根据它的发明人德国科学家Franz Nissl命名的。细胞的DNA和RNA带负电荷,这是因为它们分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组成。以脱氧核糖核苷为例,它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 其中的磷酸使DNA和RNA带负电荷、呈酸性。尼式染色正是利用了DNA、RNA酸性的特征,用碱性的染料(比如,甲酚紫、甲苯胺蓝)去绑定DNA和RNA,从而将细胞着色。尼氏染色的部位主要是DNA聚集的细胞核,内质网,特别是粗面内质网,其上的核糖体包含的核糖体RNA占细胞RNA总量的80%以上。粗面内质网也因为是尼氏染色显著的染色位点而被称为尼氏体。